背诵诗词好处多
林从龙
一、背诵诗词可以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传说清乾隆(一说康熙)皇帝在殿试时,要求应试者先背诵一句诗,并背错一个字,然后用另一句诗来救。如一应试者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背诵成“人面菜花相映红”。皇帝问:“不是桃花吗?”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又某应试者背诵贺之章《回乡偶书》中头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将“老大”背成“老二”。皇帝问:“不是老大吗?”答:“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这些看似文字游戏,但却有助于记忆、联想。
二、背诵诗词可以帮助理解许多诗词理论问题
诗歌的形象性、诗歌的比兴手法等等这些理论问题,单纯看有关文章、听有关讲座是很难理解透的。如果背诵的诗词较多,就很容易理解。比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背熟了并理解了,那么诗歌的形象性、比兴手法都了如指掌了。这两句诗如果用政治语言来说,就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既可以歌颂人民公仆,也可以歌颂人民教师,这就是形象性蕴大含深的力量,是比兴手法在诗歌中必不可少的明证。
三、背诵诗词可以悟出作者的创作手法
诗词的艺术有一个章法问题。如果单纯讲理论,很抽象;如果结合作品想,就很好理解。章法有个层次感问题,即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层层推进,不能杂乱无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是由小到大的范例:“独立寒秋”,写诗人自己;“湘江北去”,“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平视,扩大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写仰观,写俯瞰,又扩大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扩大到整个地球,层次十分清楚。
《菩萨蛮·黄鹤楼》则是由大到小的层次。“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是大面积地写当时中国的形势;“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缩小到武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又缩小到了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缩小到了诗人个人。这种写法,和柳宗元的《江雪》有一脉相承的痕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写大面积的自然界;“孤舟蓑笠翁”,缩小到一条船上;“独钓寒江雪”,集中到诗人自身。
对这些创作手法的领悟,必须在熟背许多诗词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背诵,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如坐火车、轮船时,散步时,骑自行车缓行时,都可以进行;比正襟危坐、挑灯夜读要方便得多,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就背熟了许多诗词。
林从龙,1928年1月生,湖南宁乡人。大学毕业,著名诗人。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编著有《林从龙诗文集》等30余册,系列教学磁带40多盘,录像带一套。先后在北京、湖北、湖南、甘肃、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清华大学、河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湖南财经大学等地讲授诗词,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诗词之友》顾问,中华诗词家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