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当前位置  >> 首页 >>楹联界
 
中国楹联知识之——楹联的艺术创作
 发布时间:2016/7/18 浏览次数:1387

中国楹联知识之——

楹联的艺术创作

  对联从古典诗歌发展而来,它的艺术特点也就跟古典诗歌一样,要讲求工整、对仗、讲求平仄起伏。它所显示的是一种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和阳阴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还要有意境美,抒怀吟志还要有哲理美,因此要写好一副对联是很不容易的。

  一般来说,楹联的创作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首先要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创作特点,至于字数多少可以不限。少的只有一个字,如1931年“九一八”惨案后,有人为死难者写了一副挽联,上联为“死”,下联是倒着的“生”字,表示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长的多达1612字,是清末四川文人钟云舫作的江津临江楼联。

  第二,是词性要相同,如秦皇岛市孟姜女庙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其中“秦皇”与“姜女”是名词,“安在”与“未亡”是动词,“哉”与“也”是虚词,“万里”和“千秋”是由数量词组成的名词,“长城”和“片石”是名词,“筑”和“铭”是动词。“怨”和“贞”是名词。

  第三,是结构要相应,即上下联的句法结构要互相照应,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济南市的趵突泉有一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佛脚清泉”和“源头活水”都是偏正结构,“飘飘飘飘”和“冒冒冒冒”都是动词重叠结构,“飘下两条玉带”和“冒出一串珍珠”都是动补结构。

  第四,是平仄要相对,即上联用仄声字,下联就应当用平声字,如杭州市西湖岳飞墓前有秦桧后裔题的一副联:“人从宋后羞名桧(平平仄仄平平仄);我到坟前愧姓秦(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平仄并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它跟作诗一样,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时为了不以词害意,在“二四六”的地方也可以灵活,如北京市潭柘寺弥勒佛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平仄仄仄 仄仄平仄仄平平)。”

 

楹联的对仗方式

  楹联的对仗是最为讲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充分运用汉字单音单字和字形组合的特点来丰富对仗的方式。主要的方式有:

  1、“拆字对”,如: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访,与重庆府的一个书生相遇,出一联想试试他的才学,联云: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那人已看出朱元璋的身份不同凡响,对一下联: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才思敏捷,写有一副脍炙人口拆字联: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2、“嵌字对”,如秋瑾挽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内嵌“秋瑾“二字。

  相传袁世凯窃据总统后,有人曾为他题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内嵌“总统不是东西”。

  又如:“春水阉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上联嵌“春夏秋冬”,下联嵌“东南西北”。

  3、“迭字对”,如杭州市九溪十八涧有一副对联:“重重迭迭山,曲曲弯弯路;高高低低树,叮叮咚咚泉。”

  又如苏州市网师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又如南京市秦淮河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色痴声,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4、“顶真对”,又叫“联珠对”,是在上下联的复句联语中,每句句尾字词均为下句的句首字词,上递下接,好像串珠子一样。如:“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又如为戏曲演员题写的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5、“回文对”,如浙江省新昌县大佛寺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又如厦门市鼓浪屿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还有“谐音对”,如:“塔上点灯,方方孔明诸角亮;滩前洗藕,节节太白理长根。”

  “诸角亮”谐“诸葛亮”,“理长根”谐“李长庚”即李太白。

  6、“异字同音对”,如:“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后不留零。”

  又如长沙市天心阁联:“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7、“同字异读对”,因为汉语有一字多音的情况,所以同字可以有不同读法,如秦皇岛市姜女庙联:“海水潮,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其中的“朝”和“长”都有两个音,两个义,因而这副联可以有三种读法,形成“同字异读对”。

 

楹联的分类

  从楹联的用途看,可以分为景联、门联、室联、墓联、挽联、讽联、贺联等等。

  景联,题写或悬挂在风景名胜地的对联,比如题写在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联:“一支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把眼界放开,直吞得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当别有见识,那管它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又如河南南阳卧龙岗联:“德深于众,名垂青史,江河行地;功高于世,声震寰宇,日月经天。”

  门联,题写或篆刻在门上的对联,如山东曲阜孔府门上的一副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又如安徽徽州老宅门上经常看到的门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室联,题写或悬挂在厅堂里的对联,如清初云南一位文人的室内联:“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又如人们熟知的室内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墓联,题写或篆刻在墓地石柱上的对联,如杭州西湖岳飞墓前的对联:“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又如扬州史可法墓联:“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山残水,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挽联,为哀悼和追思死者题写的对联,如挽周恩来的联:“人间失去当代伟人,热泪涌泉洗大地;世上长留千古英烈,巨星卫日亘长天。”

  又如挽鲁迅的联:“至死无妥协心,百折不扰真勇士;一生反恶势力,万身莫赎此伟人。”

  讽联,为嘲讽和揭露丑恶的对联,如某贪官生前贪得无厌,搜刮地皮,忽然死了,人们嘲讽道:“早死一时天有限;再留三日地无皮。”

  又如揭露国民党统治时期某地官员号称的“同开诸公”和武装机关“清乡总局”:“同开诸公,马公牛公叫鸡公,公而不公,公道何存?公理何在?此日诸公贪货贿;清乡总局,嫖局赌局洋烟局,局中有局,局内人生,局外人死,何时了局得安宁?”

  贺联,祝贺喜庆的对联,主要有寿联和婚联。如贺90岁联:“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长春不老,添闰当称百岁人。”

  又如婚联:“云汉桥成牛女渡;春台箫引凤凰飞。”

 

对联创作与用典

  用典是对联中常用的一种构思方法。联中用典,语意双关,丰富了对联的内容,使人迁思妙想。而且以典故对照现实,加深了思想深度。用典作譬,还使对联文义含蓄蕴藉。

  用典的材料范围很广,有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用名人语录、典籍词句,还有用戏曲等等。蒲松龄自勉联的用典就是两个历史故事。黄冈赤壁一副题联的用典是典籍词句: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学士指苏东坡,他游赤壁,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和《赤壁赋》,体现了他的豪放风格。下联则是引自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

  联中用典位置,以上下联对应为多,但也有的不在同一位置上,如题于岳阳周瑜墓的对联: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厚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上联“顾曲”,意指周瑜精于音乐,当时有民谣曰:“曲有误,周郎颐。”典出《三国志·周瑜传》。下联“生亮”引自《三国演义》,周瑜临死前慨叹:“既生瑜,何生亮!”《三国志》并无此记载。这两个典故,在联中位置一前一后。还有只在一联用典,也是正常的: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上联“闻鸡起舞”典故源出《晋书·祖逖传》,指晋朝名将祖逖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相勉励,半夜听到鸡啼就起床,拔剑对舞。

  用典有明与暗之分,所谓明暗是指读者看得出在用典故和读者看不出在用典故。广东珠江亭有一副对联: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表面上看去像是没用典故,实际上却是用了典故的。上联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句子,下联摘自苏东坡《前赤壁赋》。作者巧妙地把典故融化在联中,不露痕迹,即使读者不知道其中在用典,也不影响理解这副对联中含义,知道它在用典,更觉得意味无穷,这就是暗用典故的妙处。

  用典忌贪多、冷僻,用得不当,或如雾里看花,或如猜哑谜,因典伤意,是不可取的。用典难在有新意,贵在藏而不露。

 

Copyright @2002-2022 SHICI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 分辨率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SHICICHINA.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ICP备0603290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