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以诗会友 以诗为友 诗词之友 弘扬正能量 高歌主旋律 

 

当前位置  >> 首页 >>楹联界
 
刘太品:2016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6/7/18 浏览次数:1236

2016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  刘太品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6年的阳春三月,我们齐聚在古有“泉南佛国”和“海滨邹鲁”之美誉、今又雄居全国百强县第五名的福建晋江,共同回顾楹联教育工作的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并研讨2016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楹联教育工作,可以说我们都是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责任和光荣使命而来。受中国楹联学会委托,我代表中国楹联学会楹联教育工作委员会,向本次会议报告工作。首先我谨向多年以来在楹联教育工作中辛勤耕耘的各位代表,致以真诚的敬意;向承办这次会议的晋江市人民政府以及为保障会议顺利召开而默默奉献的会务人员,致以真挚的谢意。

报告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楹联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楹联教育,作为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一项事业,我们更有必要对其准确的定义以及发展沿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就对楹联教育的内涵及其源流进行大致的勾勒和分析。

首先,我们把楹联教育分成精神涵养和技巧训练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史中寻到其源头。

从精神涵养层面来说,楹联教育来源于中华的“诗教”传统。“诗教”一词源于孔子,原意指通过《诗经》的教育和学习,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变化气质的作用,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几千年来,“诗教”作为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塑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现代文艺学对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基本上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四类,我们的对联文体毋庸置疑地应归于“诗歌”类别中。可以说,对联文体是中国传统的诗歌体裁经过唐诗、宋词和元曲之后,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诗歌体式。对联文体全面继承了中华诗歌的风雅传统,对联作品与诗歌作品一样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所以,通过对联作品的学习,完全可以使学生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滋养。

从技巧训练层面来说,楹联教育来源于传统蒙学的“对课”教学。蒙学也即古代儿童启蒙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为识字教学,教材有“三百千千”等;第二阶段为声律对偶教学,教材有《声律启蒙》、《龙文鞭影》、《笠翁对韵》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由简到繁的“对对子”的训练,最终使学生掌握对偶和声律的基本常识并获得一定的实际创作经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对课”与“对联”名称相近,“对对子”训练达到了一定的复杂程度后,也可以归入对联文体的初级形态——巧对的行列之中,但是,传统对课教学并不特指为对联文体的基础练习,而是对包括诗词歌赋和对联在内的各种文体中广泛运用的对偶修辞所进行的基础训练。

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传统蒙学教育以私塾为主要载体,利用“对课”教学的形式,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精通诗联骈文的文人学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新学的兴起。1901年清廷下诏鼓励各地兴办新式学堂,1910年颁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励对私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至四十年代末,旧式私塾一直处于逐步减少之势,进入五十年代后,承载着传统对课教学的私塾完全绝迹,以白话文为主的新式语文教学得到普及。

进入七十年代末,沉寂了近三十年的对联文化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对联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楹联教育工作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88年,在与学会“二代会”同时召开的首届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把对课列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建议,认为普及对联,要从学生抓起,尽快恢复基础教育中的“对课”传统,建议编写大中小学对联教材,辅助学生语文课内外的学习。1990年,夏茹冰先生在《人民日报》发出了“恢复对课,刻不容缓”的呼吁。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中国楹联学会通过“媒体呼吁、向国家教委多次呈送《关于为开展对联教学召开中小学对联教学研讨会的建议》等报告、动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撰写提案、出台《关于广泛开展对联文化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发动各级学会及会员积极参与楹联教育的探索和尝试”等各种形式,努力形成学会内部、教育界以及全社会对楹联教育工作的共识。在此期间,各地涌现出不少积极开展楹联教育的先进典型,如江西新余市花鼓山中学,他们将对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排上课程表,并将对课成绩计入学业总分。这些经验为各地楹联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1997年之后,楹联教育工作也逐渐得到了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如江西安远县教育局在县楹联学会配合下在县“五镇一乡”的中小学全面开展楹联教育工作;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的建议下,决定根据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的情况下,在原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编入的对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一次规划,对已经编好的教材加以修改,使对联的特点更加突出和明朗。

为了适应全国楹联教育工作的新形势,中国楹联学会在1998年的“四代会”后,即成立了楹联教育的专业委员会——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这一专门机构一直保持到“七代会”后的今天,可以说为当代的楹联教育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组织协调作用。

 

二、2000年至今的联教工作回顾

公元2000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起点,同时也是当代楹联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年的12月份,中国楹联学会在天津塘沽隆重召开了首届全国“对联教育基地”、“对联模范教师”命名表彰大会。会议宣布了《关于命名河北省玉田师范学校等单位为“对联教育基地”、余德泉等同志为“对联模范教师”的决定》,首次命名14个单位为全国“对联教育基地”、18位同志为全国“对联模范教师”。这次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2004年,以中国楹联学会“五代会”为契机,又有辽宁省喀左县高级中学、福建省莆田八中等8个单位和13位个人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对联教育基地”和“对联模范教师”。

2006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在吉林白山召开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何永年代表教育委员会作了主题报告,中国楹联学会及来自全国各省市区楹联组织的分管领导、优秀楹联教育工作者、楹联教育基地的教师等近60人出席会议。

 2008年10月,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在江苏沭阳怀文中学举行,蒋有泉代表教育委员会作主题报告,会议表彰了62名优秀楹联教师,还成立了中国楹联学会楹联教育基地联谊中心。

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把2011年定为“联教交流年”。2011年2月,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太仓市召开。孟繁锦作联教交流年动员报告,会议进行了楹联教育工作经验交流,并公布了中国楹联学会在全国确定的61所楹联教育规范化试点学校。2011年12月,全国联教交流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山西省新绛县举行,蒋有泉作联教交流年工作总结报告。会上,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山西省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等257个单位被授予“全国联教交流年先进单位”称号;李东梅、张敏等496人被授予“全国联教交流年先进个人”称号。

2014年中国楹联学会“七代会”上,又有57所学校荣获“全国优秀楹联教育基地”称号,235位个人荣获“全国优秀楹联教师”称号。蒋有泉会长在“七代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楹联教育问题上,我们始终把它作为楹联文化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其中,探索楹联教育行之有效模式,以及培养师资、编制教材、交流联谊等工作和举办青少年对联夏令营、对联故事演讲等活动,成效十分显著。江苏太仓新区三小、山西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等,成为全国楹联教育的典范。至今,在各地培植楹联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已有一百多个中小学被命名为‘全国楹联教育基地’。山西运城、山东东营、河南扶沟等地,实现了楹联教育进校园‘全覆盖’。实践证明,楹联‘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已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七代会”以来的一年半时间里,中国楹联学会稳步推进楹联教育工作,又陆续命名多所学校为“全国楹联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48个国家级楹联教育基地,更多的学校与当地楹联组织合作,成为省、市、县级楹联教育基地。中国楹联学会正谋划借鉴“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的创建思路,让楹联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即在国家级楹联教育基地中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授予“中国最佳楹联教育基地”称号,以点带面,促进楹联教育工作向更纵深发展。

 

三、当代社会大环境与楹联教育工作

通过前两个部分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清末之前并不存在所谓“楹联教育”的提法。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蒙学教育之下这根本不成什么问题,通过蒙学读物中大量偶句的背诵和对课教学中大量的对仗训练,加上其后大量的诗词对联名篇的学习,传统蒙学已经从技法训练和精神教化两个层面上,为楹联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民国时期是新式语文教学逐渐取代传统蒙学的一个时间段,由于对课教学的缺失,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懂对联创作与欣赏的“文化人”,所以进入二十年代以后,坊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对联作法》一类的读物,更出现了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陈寅恪先生以“孙行者”为题让考生对对子,从而引发社会关注的事情。陈寅恪先生在随后有过多篇文章谈及“对对子的意义”,是旨在以传统蒙学之长,来校正新式语文教育已经产生的偏差,这可以算是现代“楹联教育”意识的最初呈现。

1949年以后,由于旧式私塾的完全消失和极左思想的影响,对联文化一度陷入低谷,楹联教育也近乎处于“清零”的状态。直到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国力逐步提升,国人重新捡拾起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有了复兴的迹象,对联文化热潮也随之兴起,楹联教育也开始“春风吹又生”。历史事实表明,楹联文化和楹联教育的兴盛与否,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关系,但更与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有关系。

谈到我们面对的当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工作重点长期侧重于经济建设之后,中央开始重新审视和定位社会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表达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更是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大环境,对于我们大力开展楹联教育工作是极为有利的,可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新一轮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顺应时代大势,在楹联教育工作上做出更大的作为,取得更多的成果。

除了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外,语文教育自身所面临的“教改”和“课改”的大趋势,同样也有利于我们楹联教育工作的开展。

不同于传统蒙学教育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新式语文教学确立已有百余年,其发展方向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其流弊也更为人们所关注。不少学者试图以传统文化教育纠正新式语文教学之失,尤其是从传统蒙学的对课教学中取得借鉴。从陈寅恪谈“对对子”试题,到张志公写《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都表明了这样一种思路。进入二十一世纪,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把楹联教育融入现代语文教学的实践以及理论探讨之中。目前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楹联”和“对联”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4篇,均是近五年发表。硕士学位论文51篇,半数以上是近五年发表。其中与教育相关者占10篇,可见在高等院校中,“楹联”与“楹联教育”近年来已逐渐受到关注。而在义务教育学段,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总目标中即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专门附录“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各地教育部门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其中古诗词文的背诵和阅读占据了较大比重。今年1月8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出台《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规定“今后北京市中小学将在教学中增加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以及红色经典等内容的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市的这一做法会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

 

四、楹联教育的展现形态以及主要环节

楹联教育对于现代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楹联的文学性特点决定了学习楹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楹联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学习楹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楹联的思想性特点决定了学习楹联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楹联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学习楹联有利于把思维方式从一维的线性思维跃升为两维的对称思维。从各个角度来说,楹联教育都应该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占有自己应得的一席之地。

“楹联进校园”是中国楹联学会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具体的实践中,楹联教育曾经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校园:

1.楹联学会专家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到学校举办课外讲座。

2.学校组织部分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课外学习楹联知识和写作。

3.楹联进入校本课程,由专职楹联课程老师授课。

4.楹联进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纳入相应的考评和测试。

除此之外,广义的楹联教育还应当包括非基础教育的其他教育方式:

1.在各种职业学校及老年大学中开设的楹联教育课程。

2.由各级楹联组织开设的楹联知识培训机构,如中国楹联学会柳州函授院。

3.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会”能%于春年

4.由个人开办的楹联知识培训机构,如国学班、诗联书法班等。

5.各楹联网站举办的楹联网校,目前已经成为培养对联高手的摇篮。

6.青少年对联夏令营等活动形式。目前已举办了八届全国青少年学生对联夏令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 由各级楹联组织举办的大中小学生征联比赛。如常州举办的“中天钢铁杯”全国中小学生征联大赛、天津举办的“关心下一代”励志联大赛等。

从对联文化的普及和联界新生力量与后备军的培养来说,这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然,就当代楹联教育发展的全局而言,学校楹联教育仍然是楹联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学校楹联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重要的关节点:

1.各级楹联组织。他们应该是楹联教育工作的倡导者、引路者和护航者。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一所所学校走上楹联教育的道路,比较典型的如山西省运城市楹联学会启动了全市学校楹联教育全覆盖工作。并且,楹联组织应该始终为学校楹联教育指明前进的方向,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2.地方政府。这是楹联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在近些年“楹联文化城市”创建工作中,楹联教育基地成为标准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楹联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如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无疑有助于一个地方的楹联教育做大做强。

3.校长。这是楹联教育工作的领导者。校长的眼光、魄力、热情决定了学校楹联教育工作所能取得的高度。所以我们此次会议新开创了“全国楹联教育优秀校长”的评选和表彰工作。

4.学校教研机构。这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研组教师可以进行楹联知识学习、楹联教学研讨、楹联写作实践等活动。好的教研机构,可以激发起组内教师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迅速提升楹联创作和教学水平。因此,此次会议也专门设立了优秀教研组的评选表彰。有些学校如桐梓二中甚至专门设立了中层机构“诗联办”来组织协调和推动诗联教学工作,这应该说是对联教研机构的升级版。

5.教师。教师是楹联教育的主导,是楹联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各级楹联组织可以进行楹联教学优质课的观摩和评比活动。比如山西运城举办的“银杏杯”首届全国楹联教师公开课大赛,三门峡举办的“楹联名师示范团走进三门峡”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教材,教材是楹联教育的载体。教材是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例是否清晰合理、灵活多样,内容是否简洁准确、突出重点,练习是否难易适中、丰富有趣,关系到楹联教育的实效。因此全国各楹联基地学校都很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各种楹联教材亮点纷呈,各具特色。

7.学生。学生是楹联教育的中心,是楹联教育的根本所在,关系到整个楹联教育工作的成败。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钻研精神,形成学生楹联文化素养,不仅会提高当前教学成效,更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楹联教学中,精讲多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除了课堂练习外,还可以定期举行练笔活动。在这方面,“江南教育联盟”每季度组织一次学生联赛的做法很有推广价值。

 

五、2016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楹联教育工作思路

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贯彻中国楹联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楹联教育工作的部署,继续以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楹联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争取有更多的学校成为各级楹联组织的楹联教育基地。

1.进一步提高联界特别是各级楹联组织负责人对楹联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下大力气狠抓楹联教育工作。

2.进一步扩大宣传,促进更多的地方政府、地方教育主管机关以及学校领导,积极主动开展楹联进校园工作。

3.多途径开展楹联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培养出更多懂楹联、爱楹联,积极投身到楹联教育工作中的优秀楹联教师。

4.重视楹联教材的编写工作,促进各学校之间进行校本教材编写的经验交流,适时开展优秀楹联教材的评选表彰和推广工作,力争早日形成在全国通行的大学、中学和小学楹联教材。

5.加强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自身的工作,积极主动为各级楹联组织、各对联教育基地的工作,提供组织协调服务。加强与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的联系,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同时鼓励各教育基地之间的横向交流。

6.继续探索“全国青少年学生对联夏令营”的举办模式,积累经验,争取把这项有益的活动延续下去并办出特色。

7.由教育委员会适时创办一份联教交流刊物以及联教网站,以便交流各楹联基地的先进经验,为楹联教育的学术研究提供争鸣的阵地,为师生楹联新作提供发表的园地。

    各位代表,楹联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开展,是确保楹联这一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时代呼唤楹联教育,社会需要楹联教育,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开创新时期楹联教育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2016年3月26日

 

Copyright @2002-2022 SHICI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 分辨率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SHICICHINA.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ICP备0603290号-10